我们不需要成为“别人家的孩子” 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作者:王钰珑  文章来源:团委  点击数6428  更新时间:2014-4-22 15:16:34  文章录入:郭艳  责任编辑:admin
 

 

 

我们不需要成为“别人家的孩子

高二、7   王钰珑

 

 

 

在中国当个学生,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。有些事情你觉得你自己已经尽力,并且做得很好,可是总会有一些声音突然跳出来告诉你,你做的还不够,有谁谁比你要强,你要迎头赶上。

朋友说,他最烦被父母拿去和自己的发小比较。小时候考了第二名,高兴的跟爸妈分享,爸妈勉强笑笑,说儿子你知道么?别人家的谁谁谁在班上一直都是第一名呢;画画得了优秀奖,自己高兴的不得了,拿去和爸妈分享,爸妈却牵着自己的手,硬拽着自己到那个拿了一等奖的小孩面前去听对方父母的育儿经验,然后就被爸妈告诫:好好向人家拿了一等奖的孩子学学,不要为了优秀奖高兴的没个样子……

朋友说,他们老是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,我都快疯了!他们干脆别要我了,把别人家的孩子领过来养算了!

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普遍现象,也是当今中国学生的普遍烦恼。在教育界的学者们透过“别人家的孩子”这一现象去寻求原因时,映入眼帘的是当代教育越来越功利化的本质。

当我还是一个五岁的孩童时,终日面对着父亲布置的背书任务。有时候是唐诗宋词,有时候是寓言童话。我问父亲我为什么要背这些东西?父亲说这些基本上都是你在未来的课本上要学习要背诵的东西,只有提前背会你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领先,超过你的同学。

遗憾的是,我并没有什么要超过别人的想法,反而对这些需要大段背诵的文字产生了强烈的反感,并最终成为我童年里一段挥之不去的阴影。就在我以为我会对书本文字永远厌恶下去的时候,一个老妇人的出现扭转了我的情绪。

那是个年逾花甲的老太太。她总是在傍晚的时候出现在我的视线里,一个人坐在摇椅里悠悠晃晃。在找小伙伴玩耍的时候我路过她,总是记得停下来向她问好。终于有一天,她叫住我,问我会不会讲故事。在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,她说,那你给我讲一个故事吧。

那一天我给她讲了三个童话。之后的每一天她都会让我给她讲故事,从《伊索寓言》到《希腊神话》,我把自己所记下的每一个故事都力求完整的复述给这位老奶奶。听着她真诚的夸赞,看着她柔和的微笑,我觉得背书也值了。因为她,我深切的明白了真情所看重的东西:它不取决我是否拥有显赫的家世,而是在于我是否拥有善意的笑容;它不取决于我是否拥有傲人的才华,而是在于我是否给予对方发自心底的尊重。我对读书的敌意,在这个与我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老奶奶面前,一点一点烟消云散;它们反过来组成了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美好,难以泯灭的喜悦。而这喜悦、这美好无关名利,更无关我是否超越了我的同龄人。

我终于懂得:文字的使命在于承载和流传,知识的要义在于分享和运用。我开始主动的阅读,广泛的阅读,我请求隐藏在书本中的先哲为我解答人生的困惑,我祈祷飞翔在天际的缪斯为我指明前进的道路。

“一本书像一艘船,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,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。”海伦凯勒曾这样说过。正是借助一本本精彩的图书,我们才得以经历了一段段本无缘经历的人生,拥有了更多对世界的领悟和对生命的赤诚。读书,不该是为了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旧有观念;读书,更不该是为了“满朝朱紫贵,尽是读书人”的遥远名利。光阴是一望无垠的大海,荣誉,利益,权力乃至生命都不过是其中的一枚贝壳,一抹海藻;唯有智慧是那吞吐日月的海浪,永不停止,永不消逝。人类的智慧在书本的承载下生生不息,薪火相传,带领我们走向光明伟大的未来。

可是,人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明白,生命的美好不在于寻找食物、急于定居和无休止的争权夺利、铲除异己?需要千世万世。通过这一世的努力,我们才能达到下一世的境界,每接近一点生命的真谛,我们才能更了解内心深处的自己,找到自己真正所认可、所渴求的美丽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不至于在人言纷乱的迷雾中迷失方向;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超脱就我们所经历的苦难,为飞翔的翅膀卸去铅锤般的重负。

不过值得庆幸的是,我们明白的还不算晚。

现在的我回望逝去的光阴,我发现它们大部分被我划给了阅读,划给了书本,划给了独属于我一个人的文字旅途。时至今日,它们回馈给我精彩,赠与我丰富,为我带来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永不放弃的信念。只是,我更希望每一位中华学子都能借助书本,寻求到生命当中真正的价值和幸福。